2025年上海“纺织”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教学简报(二)
发布时间:2025-07-06


2025年上海“纺织”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教学简报

 20250701电子信箱:fzsqxx@dhu.edu.cn

2025年上海“纺织”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组委会编,撰写:韩淇

        71日,来自法国上阿尔萨斯大学的Frederic Heim教授、加拿大拉瓦尔大学Ze Zhang教授和东华大学的赵帆研究员作精彩的学术报告。

课堂现场

        Frederic Heim教授聚焦手术缝合材料研究:单丝缝合线滑动性好、抗菌性强,是薄组织修复的理想选择;多丝缝合线柔韧且打结稳固,适配腹腔镜手术。缝合线通过水解和酶解两种机制实现降解。安全性方面,提升聚酯单丝结扎圈数显著增强强度,二氧化碳激光软化结合组织粘合剂提升了材料强度;聚己内酯-乙交酯抗菌涂层可持续释放药物(如莫西沙星),抑制术后感染。倒刺缝合技术经半世纪发展,激光切割工艺精控倒刺几何参数,大幅提升组织抓持力。未来发展方向聚焦智能化降解材料调控、多功能复合涂层创新及微创手术专用材料。对此F. Heim教授强调,推动创新的关键在于纺织工程、材料科学与临床医学的跨学科深度合作。

FREDERIC HEIM教授)

Ze Zhang教授系统回顾了人造血管的历程。源头可追溯至19世纪末的缝线内膜化观察,1948Voorhees意外发现启发了织物血管的诞生。1950年代尼龙、涤纶等相继用于动脉置换。1957年钟世藩首用丝绸,1981年潘治/饶天健研发出国内首个ePTFE移植物。现代材料各有所长:涤纶大管径、高强稳定、ePTFE小口径、抗凝性好等。结构持续优化,从早期编织到引入绒毛增强锚定、外部加固防塌陷。现以涂层针织涤纶应用最广。目前小口径血管仍是瓶颈,主要受限于血栓形成、内膜增生和缺乏功能性内皮细胞完全衬里。组织工程利用自体细胞和支架体外构建血管是前沿方向。Ze Zhang教授指出关键挑战在于理解血液-材料界面如何诱导内皮化,要保证长期力学稳定,实现精准的径向顺应性,以及加强材料科学家与临床医生的深度协作。

ZE ZHANG教授)

赵帆研究员阐述了电刺激技术在组织修复中的关键作用,其利用直流、交流或脉冲电流,通过直接接触或非接触耦合方式促进伤口愈合,加速炎症消除、细胞增殖和胶原重塑进程。相较于药物,电刺激具备非侵入、精确可控、多功能、低副作用和无依赖等核心优势。自供电技术通过捕获环境能量为电刺激提供动力,纤维基器件可经纺丝和织造技术制备。其应用聚焦三点:无源生理监测、智能组织修复及响应式药物递送。该技术融合多学科,正推动精准医疗发展。

(赵帆研究员)